程穆 发表于 2011-7-22 06:00:10

古代中国人有无文学社意识?

    关于传统中国社会与文学社的关系问题,我们通常可以看到以下观点:一种是从阶级分析的角度出发,把所有阶级社会中的人们划分为两大阶级,即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认为统治阶级只享有文学社,不需承担任何义务文学社区根据这种观点,传统中国社会像其他阶级社会一样,文学社与义务绝对分裂,统治阶级享有文学社,被统治阶级承担义务文学社区当然,这种观点由于过于简单,忽略了不同文化的多样性,接受者越来越少文学社区另一种观点是从文化角度出发,对传统中国文化持激烈批评态度,认为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专制极权社会,“亘古无民主”文学社区人们只有义务,而没有文学社文学社区在这样的社会,人性扭曲,个性泯灭,无文学社意识可言文学社区在等级差序的社会中,尊长者有的只是权力意识,卑幼者有的只是义务意识文学社区类似的观点自“五四”运动以来不绝如缕文学社区另有一这种观点虽然也从文化角度出发,但对传统中国文化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认为与中世纪西方相比,中国传统社会并不那么等级森严,身份制度不那么严格,通过科举制度“布衣”可至卿相;文化上也是一种重人文的世俗文化,而不是倡导为神而奉献的宗教文化文学社区因而,与中世纪西方的民众相比,古代中国民众享有更多的文学社,他们的文学社意识并不弱于中世纪西方人的文学社意识文学社区
    如何评价上述观点?笔者认为,研究任何文化传统,都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任何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中,都存在表现不同观点的典籍和不同取向的事实,因此,要证明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找到支持的根据文学社区二是在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存在着许多互相制约和抵销的因素,某一种因素单独看上去具有某种功能,但是,它往往因为其他因素的制约而不能运作,甚至完全被其他因素所抵销文学社区这两种考虑也适用于评价传统中国社会的文学社问题文学社区笔者认为,上述几种观点虽然都能找到支持的根据,在理论上自圆其说,但是,都未免失之片面文学社区实际上,传统中国社会既不是毫无文学社可言的社会,也不是文学社意识较发达的社会文学社区可以肯定地认为,传统中国社会存在着文学社,人们也具有一定的文学社意识文学社区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说明文学社区
    首先,任何社会都是人的组合,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然发生联系,结成关系,出于一种交往的互惠性考虑,都会产生“当取”、“当予”和“当为”、“当止”的共识文学社区这是任何社会中的最基本的问题文学社区尽管各社会主导价值的表现形式有很大差异,但是,任何价值形式都不会回避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文学社区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是文学社义务关系问题文学社区尽管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找不到与现代“文学社”一词相对应的词语,但是,从功能角度上讲,传统中国有许多词语都承载着“文学社”一词的含义,“当取”、“义得”便是这方面的例子文学社区对此,已经有人作过考证文学社区(注:参见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30页文学社区)
    其次,就社会的纵向关系而言,虽然治者享受许多特权,权力的行使缺乏制度性的有效限制,但是,被治者并不是没有文学社意识文学社区实际上,古代中国的民众始终具有一定的文学社意识文学社区这主要表现在:(1 )当治者滥用权力,践踏民众的文学社到极端程度时,民众敢于揭竿而起,诛灭暴君文学社区自武王伐纣开始,这样的事件发生多次文学社区如果说西方中世纪改朝换代的结果是王权往往在同一家族或具有血统关系的亲族内部流传,那么,中国古代改朝换代的结果常常致使王权落入异姓文学社区而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并没有发生王权血统的正统性与合法性问题文学社区这说明,民众所重视的是君主是否贤明,而不注重君主的血统和出身文学社区而君主是否贤明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生活,有明君始有盛世,遇暴君则民不聊生文学社区这是民众的一种朴素共识文学社区(2)民众十分重视自己的利益, 对社会的分配不公抱有强烈不满文学社区“均田免粮”、“均贫富”,是历史上农民起义多次喊出的口号文学社区在这类包含着平均主义理想口号的背后,潜含着农民的文学社要求文学社区(3)虽然王权不断强化,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庞然大物,但是,民众并没有把它看作不可企及之物,而是认为可取而代之文学社区于是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文学社区这些表述虽然反映出民众对皇权的向往;但同时也表明民众具有一种不神化王权的朴素平等观,至于“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口号,则表达了民众不畏强权、蔑视君王的凛凛正气文学社区
    最后,从价值层面上看,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西方那样的自然法观念,认为某些文学社是生来就有的,任何人都不可侵犯的,并从这种观念出发衡量政府行为和实在法是否正当文学社区但是,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在功能上类似自然法的观念,如早期的“天命”观念,后来“道”的观念等文学社区根据“天命”观念,人们认为暴君是逆天而行,推翻暴君统治取而代之是顺应“天意”的行为文学社区“道”的观念包含多重含义,但其中一层含义是指“正义”文学社区所谓“替天行道”,是要伸张正义,主持公道文学社区于是,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行为都是“替天行道”文学社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表明多数人认同并支持正义行为文学社区这些观念超越了既存体制和实在法律,成为判断一切行为是否正当的终极性价值尺度文学社区根据这种关于正义的尺度,正直无私刚正不阿的朝廷命官受到民众的称誉,扶弱抑强与朝廷做对的“绿林好汉”也同样受到民众的尊敬文学社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中国人有无文学社意识?